新闻中心 /News
佛教名词瑜伽中的“伽”字读“jiā”还是“qié”?
佛教名词瑜伽中的“伽”字读“jiā”还是“qié”?梵语sattva,巴利语satta。音译作萨多婆、萨埵缚、萨埵。旧译为众生。即生存者之意。关于‘有情’与‘众生’二语间之关系,诸说不一,或谓‘有情’系指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等有情识之生物。依此,则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为非情、无情。而‘众生’则包括有情及非情二者。然另一说则认为‘有情’即是‘众生’之异名,二者乃体一而名异,皆包括有情之生物及非情之草木等。
《瑜伽师地论》卷二曾列举出六十二种有情。即{1}那落迦,{2}旁生,{3}鬼,{4}天,{5}人,{6}刹帝利,{7}婆罗门,{8}吠舍,{9}戍陀罗,{10}女,{11}男,{12}非男非女,{13}劣,{14}中,{15}妙,{16}在家,{17}出家,{18}苦行,{19}非苦行,{20}律仪,{21}不律义,{22}非律仪非不律仪,{23}离欲,{24}未离欲,{25}邪性定聚,{26}正性定聚,{27}不定性聚,{28}苾刍,{29}苾刍尼,{30}正学,{31}勤策男,{32}勤策女,{33}近事男,{34}近事女,{35}习断者,{36}习诵者,{37}净施人,{38}宿长,{39}中年,{40}少年,{41}轨范师,{42}亲教师,{43}共住及近住,{44}宾客,{45}营僧事者,{46}贪利养恭敬者,{47}厌舍者,{48}多闻者,{49}大福智者,{50}法随法行者,{51}持经者,{52}持律者,{53}持论者,{54}异生,{55}见谛,{56}有学,{57}无学,{58}声闻,{59}独觉,{60}菩萨,{61}如来,{62}转轮王。
梵语durgati,巴利语duggati。又作恶道。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据俱舍论卷八载,五趣之体为无覆无记,又五趣摄于有情数;即谓由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无记之果体,名之为趣,故说一切有部主张‘趣’不通于善、染及器世界。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
指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祸福、贫富贵贱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相信的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是人无法改变的。
佛教所说的宿命和不同,多指过去生的因缘果报。比如禅定可以检视自己或某人过去生的情况,已经过去的不可改变但可检视,这可以叫观宿命。未来的宿命是可以改变的,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不是别人能定的,这是和不同的地方,如《了凡四训》。
佛教注重的是自我修持,自我改善命运。自己的命运是和自己的行为挂钩的,行善业就是把命运往好的方向发展,作恶反之。
杂集论七卷十六页云:不动业者:谓色无 ... 系善业。问:何故色无色系善业,名不动耶?答:如欲界中余趣善不善业,遇缘转得余趣异熟。非色无色系业,有如是事。所受异熟、界地决定故。是故约与异熟不可移转,名为不动。又定地摄故,说为不动。
三解 俱舍论十五卷十二页云:上二界善,说名不动。岂不世尊说下三定,皆名有动。圣说此中有寻伺等,名为动故。由下三定,有寻伺等,灾患未息,故立动名。不动经中,据能感得不动异熟,说名不动。如何有动,定招无动异熟?虽此定中,有灾患动;而业对果,非如欲界有动转故;立不动名。谓欲界中,余趣处业,由别缘力,异趣处受。以或有业,能感外内财位形量色力乐等,于天等中,此业应熟;由别缘力,所引转故;于人等中,此业便熟。色无 ... ,余地处业,无容转令异地处受。业果处定,立不动名。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 ... 。菩萨见欲,如避火坑。”出自《大佛顶首楞言经》,意思为:
是淫习为害之故,十方一切如来;向人形容谓之色,自己观察谓之目,异口同音,同名 ... 。淫 ... 害,甚于猛火,遭之者必至丧身失命。菩萨见此淫欲之境,远离回避,犹如火坑相似。《宝镜疏》云:以故,诸佛同诃,审宜刻骨;菩萨共避,宁不惊心!呜乎!欲之为火,其毒若此,惟愿有智士女,幸勿自效扑灯蛾也。初淫习竟。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噶举”(bkav-rgyud),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khyung-po-rnal-vbyong-pa,990—1140),一是玛尔巴译师。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 这一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结,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玛尔巴、米拉日巴师徒。达波拉结是米拉日巴的上首之一,1121年在达布建冈布寺,收徒传法。他融汇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写成《道次第解脱庄严论》,逐渐形成独特的风规,而成“达布噶举派”。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称,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达波噶举中的帕竹噶举华体会(HTH)、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 ... 地方政权。格鲁派兴起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隆、主巴四支系保有一定势力。香巴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琼波南交巴,故也称琼布噶举。因琼波南交巴在后藏的香地区(shangs)广建寺庙,传法讲道,故称 “香巴噶举派”。 噶举派主要寺院有 ... 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 ... ,曾融合噶当派教义。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修的是空性大手印,它要求修行者心住一境,不分别善恶美丑,以得禅定。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密宗大手印则以空乐双运为道,分实住太平印、空乐大平印和光明大手印等。大平印修身的 ... 有四种,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呼吸、脉、明点(心)的,而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通俗说法是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 在噶当派传承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授派、教典派、教诫派,并各有自己所依的典藉和教义。13世纪晚期,一位名叫泅丹惹迟的噶当教典派僧人,把噶当派的纳塘寺蒐集储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成《甘珠尔》、《丹珠尔》。这就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向噶当派学习。而格鲁派则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故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15世纪时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原属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成了格鲁派的寺院,噶当派从此在藏区隐灭。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读体(1601~1679),号见月,世称见月律师,俗姓许,云南楚雄县人,32岁舍道入佛,从宝洪山亮如法师剃度,法名读体。后来师事三昧律师,继其法席。为明末清初重兴律宗的巨匠,著作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