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HTH)官网登录入口大藏经(上)-008- 南传巴利文大藏经

2024-03-30 07:17:2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华体会(HTH)官网登录入口大藏经(上)-008- 南传巴利文大藏经大藏经(上)课程是根据 闲者知无涯老师 在喜马拉雅上的音频课程整理而成,文字底稿由群主【安端】提供。

  文字校对由群主【安端】组织群友——双林居士、芦苇 、Edward、恒审、兰花草、云水遥、周志华、王惠增、朱珠、小占、方荟蕾、海阔天空、西陌、张晃晃、虞兮、贤墨、MAY、琥珀、小王姐姐倾情参与。

  上一课,我们讲了——印度本土八百年以来,已经没有任何佛教典籍了,所有保留的佛教典籍都在印度之外……共有三套大藏经系统:中文的、藏文的、南传的。我们上一课讲的是第二个——藏文大藏经系统。大藏经的第三个系统,是——南传巴利文大藏经。

  按照《大藏经》的目录逻辑,《大藏经》的第一级应该叫:以乘分藏。什么叫以乘分藏?就是——所有的佛教典籍、佛经,应该按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分,就是……所有的佛经堆在这儿,我们要分,第一次分按什么逻辑?大乘分一堆儿,小乘分一堆儿,叫:以乘分藏。这是《大藏经》的第一级分类逻辑。

  按照《大藏经》的第一类分类逻辑——就是“以乘分藏”逻辑,南传巴利文大藏经,它只有小乘部和部派佛教,它没有大乘部……对吧,我们中国大藏经来了,首先要分的是——这几千本儿书,哗沓……这半边儿大乘佛经;这半边儿小乘佛经。

  然后,到了大乘佛经里,这第一层叫“以乘分藏”;第二层叫作“以藏分藏”……什么意思?就是经、律、论三藏,大乘佛经里——经、律、论,再分开;小乘佛经里——经、律、论,再分开……第一级叫“乘”,第二级叫“藏”。

  到南传,它第一级就没有,为什么?它只有小乘。就是……你说,我南传佛经拿来,哪边儿是大乘佛经?对不起,没有!只有小乘佛经和部派佛教佛经。因此,南传巴利文大藏经,它不是“大藏经”,它是“小藏经”,它不应该称之为“大藏”。

  斯里兰卡的佛教史——《岛史》里记载: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孔雀王,决心向四邻各国派出传教团,传播佛教……就是,把所有的王子都派出去啊,传播佛教。他的儿子叫:摩西陀,领的任务就是教化楞伽岛。这个佛经中《楞伽经》那个“楞伽”,就是这个楞伽岛。这个字,也念伽(音:茄qie),念“茄子”的“茄”,就是楞伽(音:茄qie)岛——因为“楞伽”两个字就是古音“斯里兰卡”—— “兰卡”两个字的音译。我们是根据梵文音译的。

  按当时的规则,嗯……可以念伽(音:茄qie),但是,比方说……瑜伽(音:加jia)似的,你现在也可以说——欸,我要练一个瑜伽(音:茄qie)——可以!但是,我们现在念伽(音:加jia)习惯了,所以,我们也念楞伽(音:加jia),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就可以了。

  楞伽岛,就是斯里兰卡,古代我们的典籍称它们为:狮子国,或者叫:僧伽(音:加jia)罗国。为什么念“伽(音:加jia)”?就是因为我们还管它叫:僧伽(音:加jia)罗。

  这位王子——阿育王的王子,他为了信仰,走向蛮荒。摩西陀,他在斯里兰卡传教了四十余年,兴建佛寺,普度众生,把佛教传播于整个斯里兰卡岛。当时传教用的三藏典籍,全部是口头背诵的……就是,这个王子很不一般啊!他带着这一伙儿高僧就把三藏全给背下来了,去斯里兰卡传教四十年,就这么背了四十年。但是,他们用的是什么语言?我们今天不能确定!但是可以确定——肯定不是梵文。虽然是传教了,但肯定不是梵文。

  所以,传教团带到斯里兰卡的三藏典籍,后来被当地,用当地的僧伽罗文给记录下来了,就是——巴利文大藏,它最早的第一版雏形,是僧伽罗文的。这就是南传大藏经的雏形。

  在公元一世纪,斯里兰卡的僧团也出现了破和合僧,就是……斯里兰卡僧团也出现了大,成两大派——其中一派叫:大寺派;一派叫:无畏山派。大寺派,你一听“大寺”,对吧!那肯定是高僧住的地方嘛,对吧……就是,大寺派就相当于高僧……那个……上座部。那,无畏山派呢?呐,大家都很无畏,那肯定是大众嘛,大众部就是无畏山派。

  大寺派为了护住,集中了五百位本派的高僧,在大寺——阿卢寺中,用了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将三藏典籍,就是我们说——这个王子带来的三藏典籍,全部用当地的僧伽罗文刻在了贝叶上。贝叶经、贝叶经……就是这一批贝叶经……我们最早说的贝叶经就是这一批贝叶经,当年用僧伽罗文刻在三藏(贝叶)上,大寺派刻的。

  而且,刻完了之后,据《岛史》记载——大寺高僧们校对了一百多遍。我们也可见当时无畏山派的进攻有多么厉害啊……大寺派高僧为了护住也是拼了!从而,就比较完整地,用文字形式,将阿育王结集之后的三藏给保存下来了。我们说,阿育王时代才是把论藏结集出来,三藏才真正地成型。呐,这一次,阿育王结集的三藏,就被以僧伽罗文的形式刻在贝叶上。我们知道的第一批贝叶遗经,就是它。

  佛教因明学的大师——法称,他曾经写过一本儿佛教史的小书,叫《小史》……我们刚才讲,斯里兰卡的佛教史叫《》,法称老师写过一本儿佛教史叫《小史》。《小史》说——又五百年……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生于印度菩提迦耶的觉音尊者,受大寺长老的邀请,来到斯里兰卡,到斯里兰卡之后,就把五百年前用僧伽罗文写的这批三藏……写在贝叶上的三藏——全部的南传三藏,进行了注释。并且,觉音法师返回头去,把这批五百年前的僧伽罗文三藏,再次翻译成了印度本土的巴利语。这就是今天流传至今的这套南传巴利文大藏经的来源!哪儿来的?公元前、后,大寺派一百(五百)位高僧,用了三年零三个月写的……又五百年,菩提迦耶的高僧——觉音,把它重新翻译回来了,翻译成巴利语了。

  巴利文大藏经的翻译,和我们已知所有大藏经的翻译,排序都不一样——它就比较原初、比较教旨主义,我们所有《大藏经》的排序叫作——经、律、论,就是……经、律、论排序——先是“经”,然后是“律”,然后是“论”。但是,巴利文不一样。巴利文按当年佛陀入灭之后第一次结集的顺序排。

  我们讲过,第一次结集,先是优婆离背出律藏;然后是阿难背出经藏,所以,巴利文大藏以律藏为先,第一部是律藏。它的顺序叫:律、经、论三藏。加上藏外部分,巴利文大藏也是四部分。

  南传的巴利文三藏,它只包含佛教四次大集结中的前三次。我们讲嘛——它之所以传过去,是那阿育王的儿子摩西陀传过去的,所以,就没有碰到贵霜王那第四次结集,因此,它的内容也只包含小乘三藏。藏外部分,就分别成“注疏”和“论述”两部分。其中,“注疏”部分呢,是斯里兰卡的僧人——大寺派僧人和觉音尊者对三藏的注疏,有二十八种;“论述”主要是一些佛教的历史作品,比如,我们用……常提到的《岛史》、《》、《清净道论》、《弥兰王问经》这些历史传记类作品。

  巴利文三藏,它主要流传在南方地区,就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地区,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的缅甸啊、泰国啊、柬埔寨啊,包括中国云南啊、傣族地区啊……就是南方部,东南亚。

  巴利文三藏啊,它不叫“巴利文大藏”,它叫“巴利文藏经”。“巴利文藏经”以前并不知名,就是……佛教界也不是很关注它,关注它的人很少。是近代佛学研究忽然兴起一股研究巴利文佛经的风潮……这个风潮是怎么吹起来的呢?就是……现在经常有一些伪大师,一说,就是研究巴利文佛经——这实际是一个……一个假故事。

  这股风是日本人吹起来的,是日本人到欧洲去赶的一个洋时髦儿。在十九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时候呢,英国有个叫戴维斯的老师,那……印度是殖民地,他旅游,去印度打了一趟飞的,就好像现在去了一趟拉萨,好多人就是——去了趟拉萨之后,回来就宣布:我已经爱上了,我的灵魂已经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这个戴维斯也一样,他一回来就宣布:我的灵魂已经留在了印度,我彻底爱上了东方学。当然啦,他这个爱好是线年,戴维斯夫妇……哎,也不是很有钱啊……普通的那个大学老师,他们在伦敦发起成立了一个很小很小的民间组织,叫作:巴利文圣典协会。在国外成立协会,他不需要报批啊,想成立就成立。他就成立了一个巴利文协会,这协会呢一共就五个人,加上他夫妻俩还有三个……另一对儿,也是一对儿热爱东方学的博士夫妻。就这三位研究东方学的博士,加上两位夫人兼文员,一共五个人,这协会就开始运作了,主要靠这个……私人捐款,包括他们自己的钱……垫钱,义工性质的。他们五个人就翻译、整理巴利文的佛典,并用拉丁文出版了部分巴利文大藏经。

  1935年到1940年期间啊,日本西风东渐。这个日本人有一特点——他们学什么吧特别死性,就是全……就是要照抄、照搬。他们有游学去欧洲学拉丁文的日本学者,在误打误撞的时候,在伦敦加入了这个协会华体会(HTH),就将南传巴利文藏经,首次译成了日文。全藏七十卷,全译过来了。这个日文版的巴利文大藏经,就是今天学者们所谓研究南传巴利文大藏经的那个版本,也是最流行的。

  所以,经常有同学问我——学佛要不要学梵文?学佛要不要学巴利文?学佛,学梵文我们还有的说,学巴利文干什么?要不要读巴利文佛典?我不知道!因为我不知道这个扯淡的论点是哪里来的?学佛和研究巴利文原典,和研究梵文原典没有什么关系,不要浪费那个时间!因为,巴利文佛典,它属于三手翻译佛经,它在准确度上远远不如中文佛经。

  对于佛教研究者来说,它的价值就是一个文献价值、比较价值和考据价值。对于普通学佛的同学来讲,它没有任何价值。中文大藏经有一亿字,都摆在这里呐……你不看,去看它(南传巴利文)干什么?耽误工夫。

  至此,三套大藏经系统——中文的、藏文的、巴利文的,两个小的我就介绍完了,我们就要开始讲这门儿课的重头戏——中文大藏经。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