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⑮丨迦陵频伽陶立像:谜一样的眼睛

2024-06-15 22:05: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晋地宝藏·神奇文物在这里⑮丨迦陵频伽陶立像:谜一样的眼睛8世纪初,元和年间,一位来自诃陵国的使者来到长安,为唐宪宗献上了贵重的礼物,其中有产于当地的五色鹦鹉和频伽鸟。诃陵国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一带,那里出产色彩斑斓的鹦鹉并不稀奇。至于频伽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美国学者薛爱华就此还在他的《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作了考证。

  频伽鸟的全称是迦陵频伽,也被简称为迦陵鸟、迦陵频鸟等,意思是妙音鸟。这种来自佛教经典中的神奇鸟类经过大唐西明寺慧琳法师的描述,深入人心:

  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其形象为人首鸟身,头梳发髻,脸型丰腴,额点朱志,上身裸露,作飞翔状。

  人首鸟身的形状是在中国传播中最终形成的变化。最早在印度,迦陵频伽还是鸟的样子,不同的文献将之归为布谷鸟或者麻雀。薛爱华觉得,人们或许会有这样一种猜想,作为纯粹存在于宗教隐喻和图像中的鸟类,要想在现实中找到迦陵频伽,几乎是徒劳无益的。然而他却通过对中国历史典籍的翻检,发现十二世纪流入浙江的一只印度尼西亚凤卷尾鸟亚种能够在印度找到同类物,而这种鸟完全符合佛教经典中的关键描述:嗓音,以及色泽。尤其嗓音,印度种的凤卷尾鸟被认为有可能是东方最好的鸣禽。

  那么在古代中国,迦陵频伽形象如何从鸟变成了人首鸟身?学界有转化自印度紧那罗人头鸟之形而非源于中土的说法,有与古代西方有翼神兽例如塞壬结合的说法,也有多种文化因素碰撞结果的说法。一些学者指出,在中国传统中,人首鸟身的形象就有很多HTH官网登录入口,例如一些汉画像砖上的日神、月神造型,部分南北朝时期北魏石刻、东晋砖刻上的人首鸟身图像,说明人首鸟身这一造型应该是中国本有的。

  在临汾市博物馆的馆藏里有一件唐代的迦陵频伽灰陶立像。立像有35厘米高,长度基本上是一唐尺。根据对它的观察,符合“人首鸟身,头梳发髻,脸型丰腴”和“上身裸露”的描述。它的一双胳膊缺失,很难判断是像一些敦煌壁画里描绘的捧着乐器或其他物件,还是像后世例如西夏迦陵频伽雕塑那样双掌合十。它的翅膀和双腿残缺,高举的长尾完好,上面忠实地刻画出清晰的鸟羽。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双肩环绕着帔帛,宛如飞天那样凌空荡起。这种大唐女性的专属饰物无疑标明了它的女性身份。而它谜一样的眼睛,似乎在询问着发声:我从哪里来?我是谁?

  当迦陵频伽人首鸟身形象确定下来,便大量出现在隋唐时期敦煌等地的壁画中,特别是观无量寿经变和药师经变画中。而其他领域里也不乏迦陵频伽的形象,宝殿的庙顶、柱梁上有它,舍利函和石棺上有它,经幢上有它,世俗社会里的铜镜上也有它。根据研究者对唐代迦陵频伽资料的综合,这个时期迦陵频伽主要出现在石窟寺、佛塔、地宫以及佛的墓葬中,基本上都是壁画和线刻。它们人首鸟身、两腿细长,双翼伸展,头戴童子冠或菩萨冠,站立在莲花或乐池平台上,或者表演歌舞,或者手持乐器演奏。它们多数是戴着花冠的女性形貌,唇部厚饱,像皇宫的乐舞者那样露出圆润的肩臂,以及腴满的身体。

  而今天流传下来的唐代迦陵频伽艺术作品中,雕塑非常鲜见。河南登封法王寺二号塔地宫中曾经出土一件迦陵频伽玉盒,盒盖上高浮雕人首鸟身、头梳高髻、做吹箫状的迦陵频伽,盒下剔刻着腹部和双腿。临汾市博物馆这件馆藏为立体圆雕,将迦陵频伽形象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更为难得。然而这也提出了一个谜题,这尊迦陵频伽灰陶立像究竟是做什么用的?

  北宋李诫在他的《营造法式》一书中记载了迦陵频伽的建筑构件作用,此时离诃陵国使者来华敬献频伽鸟已经过了三百年。李诫绘制了作为垂脊和戗脊装饰构件的迦陵频伽形象,同时为它确定了在屋脊上的位置,即位于蹲兽的前方。其中重要的一点,李诫明确了迦陵频伽尺寸大小与建筑等级的关系。在宋代,迦陵频伽广泛安置在宫殿、城门、皇陵等大型建筑上,而迦陵频伽形象的陶瓷雕塑也开始大量出现。

  那么,有没有可能,临汾市博物馆这尊迦陵频伽灰陶立像也是建筑构件,是后世迦陵频伽作为建筑构件的源头活水?

  依据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出土的三件迦陵频伽建筑构件,以及西夏王陵三号陵角台、阙台、门址、角阙、献殿、陵塔遗址出土的七十余件迦陵频伽脊饰构件对比,它们的材质相同,均为陶器;它们的造型相似度很高,人首鸟身,双手位置向前,两侧羽翼,身后有长尾;它们均有时代鲜明的头饰;宋、西夏构件均有器座,唐代这尊有缺失,但也能看出器座的痕迹。关键的两点,其一,宋代迦陵频伽与唐代迦陵频伽相比,外形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唐代“人首鸟身鸟爪”转化为宋代“人首人身鸟爪”形象,而唐代这件在鸟身和人身的区别上并不清晰,重要的是它有着人的意义的“帔帛”;其二,唐时的鸟尾刻画主要是盛唐时确定下来的蔓草纹,并且带有蔓草的卷曲特征,甚至也有上半身是鸟、下半身是缠枝花草纹的花鸟嫁接式装饰纹样出现,《营造法式》只在建筑彩画的纹样尾部保留着蔓草纹的卷尾形状,到了西夏用以建筑构件时,由于功能所限,它的蔓草纹卷尾消失了。但是唐代这尊却已不是蔓草纹卷尾,而是高高扬起的羽状直尾,合乎建筑斜面的要求,与后世构件尾部趣向有着惊人的一致。

  如果这尊迦陵频伽灰陶立像是建筑构件,从源流来看,它的高度属于《营造法式》“九脊殿三间或厅堂五间至三间……高一尺”的规定。在鸱尾和鸱吻交替的年代,大唐建筑很难发现其他圆雕脊饰的例子。目前我们找不到唐代脊饰迦陵频伽的证据,只能留下深深的疑问。这个时代的孤例依旧用它谜一样的眼睛望着前方。

  临汾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滨河西路九州广场南端,建筑总面积32429平方米,建筑高度23.65米,设计造型为日月相抱,设计理念源自象征“日月同辉”的陶寺古观象台,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汾河生态公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临汾博物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在博物馆建筑中独具特色。

  博物馆主体建筑地上三层为展区,地下一层为库区,是全市的文物中心库,代表临汾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在博物馆保护、存放、展示,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水陆画、木版年画为特色。陈列形式设计大胆运用国内国外先进的展陈理念和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打破博物馆“千馆一面”的模式。把数字化新技术运用到博物馆展览中,实施“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运营”。陈展以历史传承为脉络,以专题文化为特色,内容分四个板块:一是“远古足迹”专题,展示“丁村文化”和“柿子滩文化”,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临汾新石器时代文化。二是“最早中国”专题,展示以“陶寺遗址”为主的尧都平阳最早中国的史实。三是“晋霸春秋”专题,展示晋与三晋波澜壮阔的文化风貌。四是“千秋平阳”专题,勾勒自秦汉至清代文明进程之大线索,展示平阳冶铁的滥觞、兴盛、发展的辉煌,演绎平阳戏曲之乡的历史传承,彰显平阳金元木板雕刻中心的重要地位和明清平阳木板年画的特色文化,全面展示佛教在平阳地区的传承和兴盛。

  临汾博物馆是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凝聚点,是临汾市最主要的文化载体。博物馆成为临汾市百里汾河生态长廊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现华夏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同时博物馆是临汾市民众休闲的好去处,提高城市文明,增强市民文化素质,促进临汾转型跨越,带动百里汾河生态长廊经济带的发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