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课 4 瑜伽的流派

2023-11-26 09:24:1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入门课 4 瑜伽的流派主要瑜伽流派现在,瑜伽已盛行于东西方。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愈来愈多的人将瑜伽体位与瑜伽冥想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东西方各国、各大城市,各种类型的瑜伽馆如雨后春笋,竞相崛起。然而,正是在这样迅猛的发展过程中,良莠并发,鱼龙混杂,不断有偏离瑜伽本色本体的杂质掺和进来。在数千年的演变与流传过程中,瑜伽的内容与枝节也在不断扩增,本来在印度就已经形成若干古典瑜伽流派,现代社会,又应生活或经营之需,出现

  瑜伽的流派主要瑜伽流派现在,瑜伽已盛行于东西方。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愈来愈多的人将瑜伽体位与瑜伽冥想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东西方各国、各大城市,各种类型的瑜伽馆如雨后春笋,竞相崛起。然而,正是在这样迅猛的发展过程中,良莠并发,鱼龙混杂,不断有偏离瑜伽本色本体的杂质掺和进来。在数千年的演变与流传过程中,瑜伽的内容与枝节也在不断扩增,本来在印度就已经形成若干古典瑜伽流派,现代社会,又应生活或经营之需,出现了诸如双人瑜伽、孕妇瑜伽、亲子瑜伽、美容瑜伽、瘦身减肥瑜伽、热瑜伽、熏香瑜伽、密宗瑜伽、水瑜伽…等等,凡此种种,不胜玫举。其实,归结到瑜伽的真正意义与目的,瑜伽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古印度,瑜伽是追求最高智慧的不二法门,尽管在修习过程中,会经历不同形式、不同的阶梯,但最终都是指向一个目标--把握自我,让自我与内在的精神融合为一,乃至达到天人合一、梵我一如。在《瑜伽经》中,奎师那也向人们启示:瑜伽是身、心、灵的全方位修行,各种方法都是为了配合整体来达到解脱的目标,虽然也强调了饮食、戒律、善行、身体调理、呼吸调息理、诵念咒语、虔敬祝愿、增加知识、唤醒灵量等的独特作用,但这些作用都是围绕着瑜伽的整体功效来发挥的。相对于整个瑜伽体系而言,这些方面只是其中的一个肢体或助缘。因此,不可以将各种修行功夫与助缘,分解拆散,以偏概全,强调一端而忽视其余。如今,成千上万的瑜伽会馆与瑜伽教育机构,偏重于瑜伽的体位,动辄以正统哈他瑜伽自居,以追求高难形体技巧和美体瘦身为乐,对与冥想敷衍了事,避而不谈瑜伽的三昧与智慧解悟功能,也不去强调瑜伽的整体系统与修学次第,对瑜伽的真正目标含糊其词。这种状况,越来越让世人误以为瑜伽就是美体塑身,误以为那是年轻女孩子们的娱乐。看看现在的瑜伽学校、各地的瑜伽馆,几乎清一色都是中年以下的女子,中年以上的人们、所有的男人们,似乎都与瑜伽无缘。任何一个真正热爱瑜伽、理解瑜伽真谛的人,面对这种状况,都会生发无限悲情与忧虑!今天,之所以在这里淡瑜伽的流派,主要基于如下三点:一是客观上,在印度原始瑜伽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随着瑜伽体系的不断完善、瑜伽理念的不断丰富,曾有过若干因侧重点或立足角度不同而存在的瑜伽流派,在瑜伽祖典《薄伽梵歌》中也提到这些流派的差别,所以这里不妨对印度传统瑜伽流派作个简介;二是顺应当世瑜伽学者与瑜伽爱好者的一般认知与约定俗成的说法,对当世影响较大的瑜伽流派也作简要概述;三是因为,不管哪种瑜伽方法,都是通往精神安宁与解脱的工具,每种工具自有它的出处与作用,而不同的瑜伽流派,对不同的工具往往有独到发挥,借助这些工具与发挥,有助于更好地领会瑜伽某方面的特质,这些特质能将瑜伽的整体衬映得更加鲜明生动。只要我们不去独重自己的工具而排斥其他的方法、不因局部的强调而遮没整体的动机,这种探讨就是无害而有益的。印度传统瑜伽流派在五千年前的原始瑜伽时期,瑜伽只是印度人寻求精神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瑜伽只是体现于各种保持健康体格、松静身心、冥想入定的修持实践中,没有统一的理念与体系,也谈不上什么流派了。随着印度哲学古藉《韦达经》(又译为《吠陀经》)以及《奥义书》的出现,瑜伽有了哲学理念的支撑,开始系统化。在这系统化的过程中,便衍生了几个基本的流派。在后来的《薄伽梵歌》中,曾对这些流派作了概括与评析。在此,我们主要依据《韦达经》、《奥义书》、《薄伽梵歌》、《瑜伽经》等要典,对印度的传统(古典)瑜伽流派作一下梳理。1、从瑜伽与哲学、宗教的关系上程度上,有三可亚瑜伽与奉爱瑜伽的瑜伽既非纯粹的哲学又非纯粹的宗教,但又兼具哲学与宗教信仰的一些特征,是哲学和宗教的中间物或结合体。瑜伽的有些部分被吸收进哲学和宗教中去,有时瑜伽也吸收哲学和宗教的一些成分。根据吸收的哲学和宗教成分的不同,可以将瑜伽分成两类:一类是侧重哲学的,以三可亚瑜伽为代表;另一类是侧重信仰的,以《薄伽梵歌》中推崇的奉爱瑜伽为代表。三可亚(Sankhya),在韦达词典《尼茹克提》中,被解释为详细描述事物,也就指详尽描述灵魂本质的部分。这是整个《韦达》经典中的核心内容。而在《圣典薄伽瓦谭》中,对三可亚哲学有了更具体的归纳与阐述,其中对灵魂和躯体的分析性描述,直接导向对梵、超灵与超然解脱的认知。而以三可亚哲学为基础的修行解脱路径,被称为三可亚瑜伽,或者业瑜伽。由于三可亚瑜伽的理念,直接来源于《韦达经》,因此,三可亚瑜伽又可理解为是韦达体系的瑜伽。而奉爱瑜伽(又称信瑜伽),则直接以至尊人格神作超然爱心服务(奉献)的瑜伽体系,这个体系以奎师那知觉为核心原则。这里我们稍对上述两种瑜伽作个类比介绍。在《薄伽梵歌》中,曾反复将三可亚瑜伽与奉爱瑜伽作比较,目的是突显奉爱瑜伽的简便有效,力图将后世的瑜伽修行者导向奉爱瑜伽的体系。但是,在这部经典中,也反复强调了两种瑜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根本的对立,甚至说到只有无知的人才认为,奉献服务与物质世界的分析性研究(三可亚哲学)不同。真正有知识的人说,致力于其中之一,都会取得两者的结果。也就是说,从目标与结果上看,二者并无不同,都将导向梵我一如的终极解脱作为目标。但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二者的途径与方式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根据《薄伽梵歌》中的阐述,大致有如下几方面:首先,三可亚瑜伽侧重于哲学思辨的层面;而奉爱瑜伽则侧重于无条件信仰的层面。或者说:前者偏向于哲学性;后者偏向于宗教性。三可亚瑜伽按照《韦达经》的训谕,要用大量的时间、精力、知识去寻找物质世界的根源维施努,找到生命的终极目标,从而认识到生命并非物质世界的所属部分,而是至尊梵整体的所属部分,灵魂与物质世界并无关系,但其活动必定跟至尊梵有某种联系,行者必须不依附于物质,而是依*超然中获得的知识,才能升华到至尊梵处。因此,三可亚瑜伽的整个实行过程,离不开哲学研究与思辩。而奉爱瑜伽的修证过程中,不强调脱离物质活动,只是转化活动的动机,从而无条件、绝对信奉至尊人格神,一切修行活动都归结到对至尊人格神的无私奉献活动中来。其二:归依的对象不同。一般来说,超然主义者可分为两类,即非人格主义者和人格主义者。崇拜人格神的奉献者以全副的精力投入对至尊人格神的服务奉献之中;非人格神主义者也自我投入,但不是直接为至尊主服务,而是冥想非人格梵--未展示的存在。通过奉献服务直接崇拜至尊主的叫人格主义者;而那些对非人格梵冥想的人,则叫做非人格主义者。上述两种瑜伽中,三可亚瑜伽则倾向于非人格主义;面奉爱瑜伽则倾向于人格主义。瑜伽是通过身心的控制、认识绝对真理并实现自我与宇宙本体相融合的过程。而绝对真理或宇宙本体,通常以三种形态来体现,一是梵--即遍存万有的非人格灵性,又称非人格神;二是超灵,即至尊梵在众生心中的未觉悟的体现,通常又称为灵魂或神识;三是薄伽梵,即至尊人格神,如至尊主奎师那。这三方面本为一体,实无本质区别,类似于佛教中所说的法、报、化一佛三身,只是展示的方式与特征不同。三可亚瑜伽,重视对非人格神梵的认识与归命,强调从各种韦达经典中 去理解至尊的未展示这一部分,要学习特定的语言,理解非感性的感觉,以期 得到梵我一如。 而在《薄伽梵歌》中,认为普通的修行者,要完全学习理解终极梵的知识、 观想抽象的非人格梵非常困难,于是推崇人格化至尊主--奎师那,作为归敬观 想的对象,这就是至尊人格神。奉爱瑜伽正是以至尊人格神为唯一、终极归依 对象的。 其三:修行方式不同。在三可亚瑜伽奉行的韦达知识系统中,修行者要奉 行贞守,跟灵性导师学习梵的知识,奉行《韦达经》业报之部所提及的仪式和 献祭来活动,如每日三次领悟各种祷文、清晨沐浴、向祖先致敬等,以梵的代 表音符--噢姆(0m)作为日诵主体,并深入讨利性活动,指引大众逐渐从追 求感官享受转到思索寻求,逐步促进自我觉悟的提高,直至无上的超然层面。 而奉爱瑜伽的修行方式,则完全从那些繁琐的规则仪式中超脱,不必再去 执行圣典所倡行的各种赎罪苦行和祭祀,也不欲求晋国,去追求更高的感 官满足,而是通过履行无功利性的活动,将自己的一切奉献于至尊人格神,这 种无私而全身心地归命于至尊人格神的活动称为奎师那知觉运动。 以上两种瑜伽,虽说各自对于哲学、宗教的倾向程度不同--三可来瑜伽注 重哲学思辨,理智与渐次修行的成份多一些;奉爱瑜伽注重对至尊人格神的高 度信仰与全身心的依赖,宗教信仰与执著多一些。但哲学思辨性与宗教信仰性, 在瑜伽体系中,却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哲学的宗教只是感情用事甚至是盲目狂 热;而没有宗教信仰的哲学只是世俗心理的思辩和臆测。所以,在《薄伽梵歌》 中,只是强调了奉爱瑜伽的简便易行,并没有否定三可亚瑜伽意思。 2、智慧瑜伽--奉爱瑜伽的前行 本来,在《薄伽梵歌》中,一直是将智慧瑜伽与三可亚瑜伽对应而淡的, 在上述第一点分类中,照情理也是可以以智慧瑜伽来替换奉爱瑜伽的。在当世 常规的瑜伽分类中,的确也有将智慧瑜伽与三可亚瑜伽(业瑜伽)、信瑜伽(奉爱 瑜伽)、王瑜伽(八支瑜伽)并谈为古典四瑜伽的。 但是,细究《薄伽梵歌》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部典藉中,智慧瑜 伽、行动瑜伽、奉爱瑜伽,这三个概念常常互借。在由三可亚瑜伽转向或通向 高级奉爱瑜伽的过程中,行动瑜伽是开端;而从行动瑜伽到奉爱瑜伽之间又有 思辩瑜伽与八步瑜伽(神定瑜伽),这些都可以算是奉爱瑜伽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薄伽梵歌》在论及这些过程时,都加了一些奉爱的概念。这些过程全 部完成之后,便进入真正的奉爱瑜伽,这在《薄伽梵歌》中称为纯粹的奉爱 瑜伽,《薄伽梵歌》第九章特地谈及这种瑜伽,称这门知识是教育之王,是 最秘密的秘密;这是至纯至粹的知识,因为它令人直接觉悟到自我。如此看来, 纯粹的奉爱瑜伽之前的所有前行,连同奉爱瑜伽在内,统称奉爱瑜伽;而 除奉爱瑜伽之外的行动瑜伽、思辩瑜伽、八支瑜伽(神定瑜伽)等,则可以统称 为智慧瑜伽。因此,智慧瑜伽是奉爱瑜伽的前奏,也是由三可亚瑜伽转向奉 爱瑜伽的路径华体会(HTH)官网登录入口。 而作为奉爱瑜伽前奏的智慧瑜伽,与奉爱瑜伽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就 在于二者与至尊主或绝对真理的关连方式不同。当我们谈到瑜伽时,往往是 指将我们的知觉与至尊主或绝对真理联接起来,当连接过程尚未完全脱离功利 性活动时,就叫做智慧瑜伽,这种瑜伽通过功利性活动、感官满足等等,逐步 把知觉者提升到奎师那知觉。而在修行中直接将自我连接到对至尊主的奉爱关 系中时,于活动中见不活动,于不活动中见活动,这样的人才是人中之智者; 虽然他也从事种种活动,却已达超然境界--这就是奉爱瑜伽。 3、智慧瑜伽的几个主要阶段--行动瑜伽思辩瑜伽、神定瑜伽(八步瑜伽) (1)行动瑜伽:由功利性活动转向不追求获利性成果的行动,是行动瑜伽的 特质,这也是通向奉爱瑜伽道路的起点。也就是说,行动瑜伽的奉爱活动,兼 有功利性与非功利性,虽已在向无功利性的奉爱活动转化,但对生命活动的功 利性尚未能完全伏断,只能是处于弃绝的过程。 (2)思辩瑜伽:当行动瑜伽导致知识的增加和弃绝的增进时,就进入了思辨 瑜伽阶段。沿着至尊主不可思议的、未展示的、非人格特性道路走的超然主义 者,叫做思辨瑜伽师。 (3)神定瑜伽:是通过修习神秘主义或八步瑜伽而达到的境界。八步瑜伽, 在《薄伽梵歌》中分为守意、持戒、打坐、调息、撤回、把持、冥想、神定, 与第一节中涉及的《瑜伽经》中提出的八支瑜伽有些相似。八步瑜伽是控制 心意和感官的方法,神定瑜伽是八步瑜伽的最后一个环节,指心意专注于至尊, 被称为神定(萨玛迪)。经过八步瑜伽而来到至尊人格神奎师那跟前,就进入了 奉爱瑜伽。 4、纯粹奉爱瑜伽--奎师妹知觉运动 奎师那知觉是瑜伽的最高境界,与纯粹奉爱瑜伽的关联亲密无间。具备奎 师那知觉是步入纯粹奉爱瑜伽的基础条件;而纯粹的奉献服务又是奎师那知觉 运动的核心。纯粹奉爱瑜伽的第一步是放弃世俗功利工作(这阶段称为弃绝), 然后进入纯粹的奉献服务,这种奉献服务,由九种活动组成:聆听、念颂、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