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雪:儿童剧的“造梦师”

2024-01-05 01:09:4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于大雪:儿童剧的“造梦师”一群少年扬帆起航,他们要去海洋寻找宝藏,为母校生日献礼。他们排除万难,最终虽然没有寻到宝藏,但却收获了更重要的人生宝藏探索、勇敢、不屈的精神。不久前,在海军礼堂上演的芭蕾舞剧《少年与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王子梦、公主梦只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想到,自己可以以芭蕾舞剧的形式圆梦。北京市七一小学等学校的孩子们显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位儿童剧的“造梦师”中国国家艺术形象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师范大学舞蹈系讲师于大雪。

  无论是群“浪”迭起带给人们的庄静、唯美之感,还是“章鱼”旋转寄托的儿时欢乐,《少年与海》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部由孩子们献给同龄人的芭蕾舞剧。

  《少年与海》是于大雪执导的第三部大型童话剧。实际上,排儿童剧几乎成为于大雪近三年来的主要创作工作。他的首部童话剧是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编排的童话舞剧《天鹅湖》,第二部是为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编排的童话京剧《木偶奇遇记》。他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将小学生们带入更深的艺术殿堂。

  实际上,同题材的舞蹈、话剧早就出现在各种六一晚会中了,之所以把它们编排成大型童话舞台剧,是因为“希望通过更加系统化、艺术化的创造方式,给孩子们带来全方位的艺术体验和艺术熏陶。”于大雪说。加之近年来国内少有优秀儿童剧目,怎样让中国孩子拥有与其他国家的孩子同等水准的鉴赏体验,是他一直在考虑的事。

  因此,在剧目选择上,他不追求标新立异,而是回归经典,并与中国元素、学校特点相结合。譬如,他了解到中关村第一小学的校训是“做最好的我”,无意中又看见学生在训练“毯子功”(戏曲表演的基本功),于是想到用京剧的形式呈现《木偶奇遇记》。

  事实上,于大雪的作品并不轻易给孩子们灌输思想。除了《木偶奇遇记》免不了发挥扬善除恶的教化功能外,《天鹅湖》和《少年与海》都是以浪漫主义为出发点。

  作为首师大的教师,他更看重的是舞蹈本身给孩子们带来的教育功能。“它来自于孩子们在训练过程中的艺术感受。比如穿上精美的演出服,演出氛围会瞬间让一个顽皮的孩子优雅起来,这对他们仪态、体态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尽管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但在国内敢于挑战由儿童出演的京剧、芭蕾舞剧的人寥寥无几。在的舞蹈创作中,创作是在教室中导演与舞蹈演员沟通完成的。然而,面对一群没有舞蹈基础的孩子,导演组的创作必须在走进教室前完成,加上孩子们的注意力有限,工作量比一般的导演组要高出几倍通常一周训练三次,一排就是大半年以上。

  “第一次排《天鹅湖》,当我们把第一个舞段排出来时,三个导演兴奋得手拉到了一块儿。大家都说,孩子们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国外的同龄人。”回忆起这份心情,于大雪至今仍很激动。

  激动之外,还有一份感动,来自于孩子们的坚持与责任。于大雪与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一个棒球课与练舞时间冲突的小男孩,最后选择了后者。他给妈妈的理由是,全班就他一人参加了舞蹈表演,如果他不去,其他同学会怎么看?“男孩并不参与核心舞段的排练,但是他把自己的出勤上升到班级荣誉感,这份精神难能可贵。”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被仪式前工作室总导演潘志教授安排负责全国3000名民族演员的编执行导演,那一年他刚刚30岁;建国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他又担任了总导演助理和编导的重任。

  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最后的镇定自若,两次难得的机会硬是把他的统筹管理、艺术构思给锻炼了出来。“他们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敢于把重要的工作交给年轻人。”

  在排演儿童剧中,于大雪也是这么做的。单独的合唱少有肢体语言,但舞剧《少年与海》中的合唱要配合动作,如为小伙伴助威等。于大雪把这项任务交给了组里首师大舞蹈编导专业研一学生尤胜男。这项多由教师负责的工作做起来并不容易,“60多个孩子一开始很慌乱,有人甚至连走路都突然同手同脚起来”。尤胜男一遍遍纠正孩子们的动作,最终才有了舞台上的精彩呈现。

  跟着于大雪做《木偶奇遇记》团队管理的本科生华体会(HTH)官网登录入口,后来在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实习时给小学生编排了芭蕾舞剧《绿野仙踪》。“这是我所知道的舞蹈本科生中第一例排舞剧的,其中有两人被该校留用。我为他们骄傲。”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