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常识 /MANUAL
相较举铁式机械健身瑜伽消费会在中国市场成为下一个爆点吗?
相较举铁式机械健身瑜伽消费会在中国市场成为下一个爆点吗?Lululemon,今年似乎有些诸事不顺,渐渐褪去了过去7年股价暴涨30倍的光环,从神坛回到了人间。本月初,这一加拿大知名服装品牌发布了半年报,报告期内实现了5.81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12.8%,毛利率维持在51.2%;事实上,Lululemon当前的市值(75亿美元)已然超越了近年来大红大紫的UnderArmour(65亿美元)。虽然Lululemon正逐步定位自己为更广义的健康生活方式运动品牌,但不可否认正是赶上了瑜伽运动在北美地区的流行与风潮,它才能从曾经貌不惊人的区域品牌一路走向国际化。
除此以外,美国最大的瑜伽教学供应商YogaWorks于今年8月登陆纳斯达克。公司采用线上结合线下的方式开展业务。旗下的MyYogaWorks主要提供线上教学服务,包括瑜伽和冥想课程,YogaWorks和YogaTree工作室提供线下瑜伽课程,教师培训以及部分周边商品销售。YogaWorks所属的 50个工作室在2016年吸引了超过225万名学员。
瑜伽在30年以前依然是相对小众的运动方式,近几年在人群中的迅速风靡以及紧随而来的商业化能够使其摆脱利基市场的束缚吗?
关于瑜伽的起源素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参考维基百科,瑜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印度河流域文明(公元前3300–1900年),经历了长期的原始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一个由原始的哲学思想形成的修行法门,其中的、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瑜伽在近现代从印度传入西方国家。19世纪晚期,印度学者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在芝加哥参加世界宗教会议做了一场关于冥想的演说,从此瑜伽传入美国。初期的发展波澜不惊,直到20 世纪60 年代的东方哲学热盛行,以及70-80年代包括人口和经济因素共同推动的新消费潮来临,瑜伽知识在美国普遍传播,逐步形成了学习瑜伽的。甚至有诸多狂热爱好者专程前往印度学习,印度瑜伽师也来到美国创办了大量学校,教授瑜伽课程。
如今瑜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方式,更成为普通民众健身减压的方式,受众不断扩大。而瑜伽馆也承载起重要职责,为学徒提供了安静舒适的环境,成为冥想者的理想空间。
近现代,英德拉-黛维曾在1939年于上海开办过瑜伽学校传播瑜伽。80年代以来华体会(HTH)官网登录入口,国内主流电视媒体逐步从海外引进了各类瑜伽的教学片。当然,由于经济发展和消费理念的限制,瑜伽早期的发展仍然是相对缓慢的,直到近10年国内各大城市才开始大量涌现瑜伽馆,甚至部分高等院校还开设了瑜伽课程。
根据瑜伽网今年发布的《2016年瑜伽消费》以及其他第三方市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瑜伽锻炼人数已经达到千万级别,浸润在互联网里成长起来的80一代已然成为当下瑜伽练习及消费的主力人群。2016年中国瑜伽行业综合复合增长率高达58.3%,瑜伽会馆数量突破了4万家,经济越发达的区域拥有更多的瑜伽馆。
此外,瑜伽体育用品及瑜伽服饰2016年在中国的零售额环比增长约为53.2%,成交额已逼近百亿大关。值得一提的是,Lululemon在最新的半年报中称,Lululemon在阿里巴巴天猫旗舰店销售额高达175%的增幅,集团计划今年在亚洲新增12家门店。中国市场正成为Lululemon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美国见证瑜伽快速兴起的70-80年代,正处于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关口;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正快速逼近这一水平,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甚至已然超越。对标美国战后的婴儿潮,新兴的中国80,90后们也极有可能带来新一波的文化和消费风潮。
二次元以及近期大热的嘻哈等新音乐元素已然证明了亚文化在年轻人中的爆发力。通过研究欧美和日本消费行为的变迁,消费人群普遍存在从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强个性化过渡的趋势。在这一时期,消费者不再盲目从众或按商家宣导选择商品和服务,而更偏爱特立独行的品牌和服务来展示个性。而瑜伽发源于神秘古老的古印度,看似小众,再加上瑜伽运动本身形形色色的流派和课程,能够完美适配这一代消费者,过去的小众正在逐步大众化。
现有的瑜伽人群中女性居多,而越来越多的都市精英女性的健康意识正逐步觉醒,她们希望既体面又轻松的健康解决方案。而瑜伽天然容易与“Lohas”等概念挂上钩,自然而然将不少女性消费者培养成瑜伽爱好者,带动了瑜伽产业链和生态圈的发展。
此外,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过度,瑜伽自带的宗教和修行色彩使其脱离了单纯的体育或休闲消费,比起在健身房简单机械地举铁更能激起新消费人群的兴趣。不少瑜伽者也不再仅仅满足于体式层面,他们中很多人开始了“冥想”、“呼吸控制法”等更深层次的修行之中。
和其他体育或兴趣类创业类似,线上工具和社区永远是最容易快速起量,看似也最易撬动资金杠杆的模式。但过去几年这类模式的商业化变现受到了诸多挑战。线上用户存在一定的粘性,但价值难以衡量。但笔者总体来说还是相对乐观的,视频直播、内容付费、甚至于新兴的体育智能硬件都可能使得线上用户的价值获得提升。至少,对于成熟的瑜伽商业生态来说,线上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线上瑜伽企业必须对产品做清晰的定位。即使如YogaWorks也依旧将线上工具作为服务交付的重要环节之一。
第二类是瑜伽场馆。前些年,线下瑜伽馆曾经历了野蛮式生长。相较健身房,瑜伽馆看似固定投入成本低,坪效高,会员消费力强,但不少连锁瑜伽馆依旧摆脱不了新店养旧店,寅吃卯粮的尴尬状态。因为,软性成本反而是更昂贵的;瑜伽学徒中多为女性用户和高端用户,这群人对服务品质反而提出了更高标准,他们对于选址、装修、调性、教学方法、课程设计都有较为个性化的诉求,且越高阶的学徒越难服务。高端瑜伽场馆现阶段看起来只能是个小而美的生意,因为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太非标。考虑到目前瑜伽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阶段,瑜伽初学者依旧占了较例,那种轻型化,距离用户更近的精品瑜伽馆似乎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此外,随着资本的涌入,近年来一些新型连锁瑜伽场馆正快速崛起。但创业者仍需思考如何真正做到创新,服务好自己的客户,毕竟传统瑜伽馆过去10多年交的学费还是很昂贵的,瑜伽人群的消费既是感性也是理性的。
Lululemon在中国似乎有了不少追随者。无论是瑜伽垫还是瑜伽服装,作为消费品牌,如何做品牌定位和产品设计,打一场供应链、渠道和营销的综合战争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如果没有在这几个领域极强的综合能力和资源优势,并不建议创业者轻易进入这一领域。毕竟你的对手很可能是洋品牌和淘宝。
回到标题的问题,中国市场是瑜伽消费的下一个爆点吗?在我们看来,增量的机会是显而易见的,况且,穿着瑜伽服的也未必是瑜伽学员。